皮特·阿兰斯多夫(Peter J. Ahrensdorf)教授、托马斯·潘高(Thomas L. Pangle)教授共同完成的最新研究性英译本《索福克勒斯的底比斯系列剧》(Sophocles’ The Theban Plays:Oedipus The Tyrant, Oedipus At Colonus, Antigone),作为潘高教授主编的阿果拉丛书(Agora editions)之一,日前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社(Cornell University Press)付梓刊行。新书问世之际,英译者特向我院西方法政传统研究中心惠赠新作。
诗人是古希腊城邦经验中与哲人相对的另一支构成性叙述。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剧作,作为西方法政传统的经典文献,其文本意义及研究地位与柏拉图对话等量齐观。
素有“底比斯系列剧”之称的三部曲《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里诺斯》、《安提戈涅》以其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百转千回的悲剧情节和欲罢不能的英雄行止令一代又一代读者为之倾倒,其中,诸英雄所遭逢的普世性的命运难题让索福克勒斯的笔触有了超时空的感染力和解释力,行间纸背赫然凸显的是人类迄今依然求索不息并与之不懈抗争的永恒疑难。
这三部剧作在英语世界的译本,仅近一个世纪以来不下十余种,译本各具特色,侧重不同,但多以大众阅读、课堂教学和剧场演出之用为指针,在迎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和理解习惯的同时往往牺牲希腊文抄本的语境和用意,希腊悲剧以公民教育为旨归的政治义蕴在形形色色的时髦译本中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很多出自享誉国际的作家和学者之手的知名译本,比如爱尔兰诗人叶芝1928年的《俄狄浦斯王》及其2008年新近出版的《俄狄浦斯在科里诺斯》译本与19世纪德意志诗人荷尔德林的德文译本,都是这种“今人为体、古书为用”的现代笔法的典型代表。过度“与时俱进”的译本为趋就文义浅白或格律工整,难免不时辅以无抄本依据的删修和添改,而核心词和关键点的处理更是或流于失察或泛于随意,虽便利了佻率的现代读者,却可能让索福克勒斯自己亦望文而难堪。
潘高和阿兰斯多夫的新译本,秉承了包括《柏拉图<法篇>》在内的“阿果拉丛书”的一贯原则:以迄今可得的最好的抄本为底本,以晓畅的英文,为不懂希腊文但有着苛刻研读需求的读者和研究者,精准呈现索福克勒斯的写作,力求紧贴原文、恰切复制、全貌再现、纤悉无遗。新译本着意保留了抄本中刻意的含混、直言不讳的困惑和始料未及的意境;尤其设法追踪并保持了涉及法律、政治、道德和宗教的若干关键词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比如“自然(nature)”、“真理(truth)”、“正义(justice)”、“傲睨自若(hubris)”,“公民(citizen)”、“法(law)”、“王制(kingship)”、“统治(ruling)”、“主权(sovereignty)”、“权力(powe-r)”、“僭政(tyrann-y)”、“僭主(tyrant)”等;特别让读者留意到在与犹太-基督教传统迥然有别的异教伦理背景下的神、人、宇宙的关系以及人类的“虔敬”气度在这三重关系中的地位,让读者有可能径直触摸到罪与罚、自然法与实定法、强力与正义、法的来源、政制的正当性等疑难问题的极端张力。
潘高和阿兰斯多夫的最新英译本,让中文读者在罗念生前辈的经典中译本基础上,有机会看到更具多样性的文本素材,同时,严谨的英译本所代表的一丝不苟的研究风格和微言大义的解析方法也为中文学界提供了或可借鉴的参考进路。没有比较就没有历史,没有反观就没有自己;现今我们所需要的,也许恰恰就是要从他者的眼中看到我们自己的道路。
英译者简介:
托马斯·潘高(Thomas L. Pangle),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丁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人文学院政府系教授、托马斯杰斐逊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阿果拉丛书主编,施特劳斯学派东海岸代表人物之一,加拿大皇家学院终身成员、巴伐利亚科学学会海森堡纪念讲席客座教授。精研西方古典文献、西方法哲学与政治哲学。著作等身,多部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最新作品包括:《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义》、《<鸟>、<和平>、<财神>:阿里斯托芬对众神的批判》、《苏格拉底被遗忘的十篇对话》。皮特·阿兰斯多夫(Peter J. Ahrensdorf),美国北卡罗来纳戴维森学院(Davidson College)古典学、政治科学教授。精研政治理论、法哲学、古典诗学、美国宪法与政治思想。讲授英雄主义与政治、修昔底德论正义与战争、林肯与美国宪法、马基雅维利与美国建国、政治哲学史等课程。主要著作《希腊悲剧与政治哲学:索福克勒斯底比斯系列剧中的理性主义与宗教》、《苏格拉底之死与哲学之生:柏拉图<斐多>解读》。二人最新合著《万国正义:论权力与和平的道德之基》(Justice Among Nations: On the Moral Basis of Power and Peace)。
(撰稿:苏婉儿 审稿:李仁)